——記淮陽區(qū)融媒體中心記者楊正華
□記者 杜欣 通訊員 張然 文/圖
在古城淮陽,總有一個騎著電動車的身影,穿梭于街巷田野。
他用19年的堅守、5000余篇稿件,將鏡頭對準普通百姓,讓筆尖流淌時代溫度。他堅信“小視角”能見證“大時代”,田間地頭的農(nóng)民、街頭巷尾的工匠,皆是他關注的故事主角。他把新聞理想刻進骨子里,用真誠與擔當,在平凡的崗位上,書寫著一名新聞工作者的不平凡。
他就是淮陽區(qū)融媒體中心記者楊正華。
初心:從農(nóng)村娃到“新聞追光者”
1980 年,楊正華出生在淮陽一個普通農(nóng)村家庭。田野里的麥浪、村口的老槐樹、鄉(xiāng)親們忙碌的身影,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記憶。“小時候總覺得,村里的事、鄉(xiāng)親們的事,要是能讓更多人知道就好了。” 這份樸素的想法,在他心里埋下了“記錄者”的種子。
2006年,楊正華如愿進入新聞行業(yè)。從周口晚報的攝影記者,再到河南經(jīng)濟報、新華社河南分社等媒體。最后為了照顧家庭,他回到淮陽,成為淮陽區(qū)融媒體中心的一名記者。雖然工作平臺、崗位不斷變化,但他對新聞的熱愛始終未改。
“剛?cè)胄袝r,我連相機參數(shù)都調(diào)不明白,為了拍好一個農(nóng)民勞作的鏡頭,曾經(jīng)在農(nóng)田里蹲了整整一個下午,被蚊子咬得滿腿包,最后終于抓拍到了夕陽下農(nóng)民擦汗的瞬間。這幅新聞圖片發(fā)表后,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新聞的力量?!睏钫A笑著回憶。
如今,從青蔥歲月到不惑之年,楊正華的相機換了好幾臺,采訪本記滿了幾十本,但不變的是每天早出晚歸的節(jié)奏和風里來雨里去的堅持。
“當記者不是選了一份工作,而是選了一份責任?!边@是楊正華常掛在嘴邊的話,也是他從事新聞工作以來始終踐行的初心。
鏡頭:聚焦“小人物”,講好大民生
“楊記者的鏡頭里,沒有大人物,全是咱老百姓?!笔煜钫A的人都知道,他的相機總是對準田間的農(nóng)民、一線的工人、街頭的環(huán)衛(wèi)工、忙碌的交警,還有那些守護非遺的手藝人。在他看來,“大民生”就藏在這些“小人物”的日常里。
去年夏天,淮陽區(qū)白樓街道沙窩村的火龍果種植戶趙進財犯了愁:眼看果子熟了,銷路卻沒著落。楊正華聽說后,騎著電動車趕了十幾里地路到基地。他蹲在果園里拍火龍果掛枝的特寫,跟著趙進財記錄采摘、打包過程,還特意采訪了來采摘的游客,最終寫出《沙窩村火龍果:枝頭紅透,盼客來》這篇報道。
稿子一經(jīng)播發(fā),不少市民聞訊專程開車前去采摘,趙進財?shù)幕瘕埞芸炀唾u光了?!皸钣浾呔褪窃坜r(nóng)民的‘貼心人’,他的報道幫我打開了銷路!” 趙進財每次提起這事,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。
這樣的故事,在楊正華的采訪經(jīng)歷里還有很多。他挖掘出“蔬菜哥”靠種菜供孩子讀書的勵志故事,記錄下“剪紙女孩”用剪刀傳承非遺的堅守,持續(xù)關注“最美鄉(xiāng)村教師李靈”辦學的艱辛與溫暖,還走遍全國各地為百余名抗戰(zhàn)老兵留下珍貴影像。
“這些人或許平凡,但他們的故事里有力量、有溫度,這就是最真實的民生,最動人的時代畫卷?!睏钫A這樣說。
為了拍好這些故事,他常常“跟自己較勁”。同事鄭辰飛說:“他為了一個滿意的鏡頭,能反復拍幾十遍。有次拍環(huán)衛(wèi)工凌晨掃街,他凌晨3點就起床,跟著環(huán)衛(wèi)工走了整整一條街,手凍得通紅也不吭聲,就為了捕捉到第一縷陽光照在環(huán)衛(wèi)工身上的畫面?!?/p>
節(jié)假日里,別人休息,他卻騎著電動車下鄉(xiāng)采訪,“老百姓過節(jié)不閑著,咱的新聞也不能斷。”楊正華邊笑邊這樣說。
情懷:扎根家鄉(xiāng)熱土,講好淮陽故事
“我是淮陽人,我愛這片土地?!弊鳛橥辽灵L的淮陽人,楊正華把對家鄉(xiāng)的熱愛,都融進了新聞報道里。這些年,他幾乎走遍了淮陽區(qū)所有的鄉(xiāng)鎮(zhèn)、街道,田間地頭的春耕秋收、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、龍湖風光的四季美景,都被他定格在鏡頭里。
為了挖掘淮陽的歷史文化,他多次走訪“千年古村落”青谷堆、陳樓,讓更多人知道了這兩個古村落的故事;為了助力鄉(xiāng)村全面振興,他采寫了《走進鄉(xiāng)村產(chǎn)業(yè)園》《村支書為農(nóng)產(chǎn)品代言》等系列報道,幫老鄉(xiāng)們的農(nóng)產(chǎn)品“走出”鄉(xiāng)村;為了傳播淮陽正能量,他采寫了《八旬夫妻拾荒 48 年捐資助學》《“全國最美教師”劉華東的“魔法課堂”》等暖心故事,讓淮陽的好人好事傳遍全國。
“咱淮陽有厚重的文化,有勤勞的百姓,有日新月異的變化,這些都值得被更多人看見。”楊正華說。這些年,他累計采寫500 多條關于淮陽的新聞。這些稿件先后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、“學習強國”學習平臺、《河南日報》等采用,不少外地游客因為他的報道,專程來淮陽看龍湖、游太昊陵。
“能為家鄉(xiāng)做點事,我心里踏實?!睏钫A與同事交流時常這樣講。
擔當:榮譽背后是“停不下”的腳步
過往的新聞生涯里,楊正華收獲了不少榮譽:河南省委、省政府好新聞特別獎、河南省新聞獎、淮陽區(qū)“十大榜樣好網(wǎng)民”……
去年,他的作品《淮陽八旬夫妻拾荒48年捐資助學點亮貧困學子夢》還拿下了河南省縣級融媒新聞獎一等獎。
但在楊正華看來,這些榮譽不是“終點”,而是“起點”。
“每次看到他寫的報道幫到了別人,比他拿獎時還開心?!蓖纶w曉輝說:“楊正華是出了名的‘工作狂’,每天下班后,辦公室里亮著燈的肯定是他,要么在整理采訪資料,要么在寫稿子,有時候忙到深夜才回家?!?/p>
面對榮譽和稱贊,楊正華總是很謙虛:“我就是個普通記者,做的都是該做的事。”
如今,他依然保持著剛?cè)胄袝r的熱情,每天扛著相機奔波在采訪路上。
“當一名好記者,是我從小的理想,這輩子都不會后悔?!睏钫A說,今后他還要多深入基層,多寫百姓故事,多傳淮陽聲音,“只要還能走得動,我就會一直拍下去、寫下去?!?/p>
如果說腳板下是新聞源泉,那么在楊正華的鏡頭里則是民生百態(tài),筆尖下則是時代溫度。
楊正華用實際行動再次證明:作為一名普通的新聞人,只要心中有民,眼里有光,腳下有泥,身上有土,筆下有情,就能用鏡頭彰顯大民生,用筆尖書寫大文章,用細節(jié)體現(xiàn)真擔當,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人生華章。